工作動態(tài)
“我眼中的這十年”主題征文三等獎作品——《奔向星辰大?!?/font>
作者:陳磊鑫
璀璨的文明古國
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,在人類文明初期,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耕種、生活,建立城邦,發(fā)展技術、建立國家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不僅是列國征伐、思想碰撞的時期,也是中國古代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,墨家創(chuàng)始人墨子,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,也是一個實干家,古代的發(fā)明家,發(fā)明了云梯、連駑車、轉射機等許多機關器械。自夏朝開始至秦漢結束的青銅時代,先民們鑄造出了精巧的青銅武器、樂器和生活器具。“四大發(fā)明”的出現,更是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航海技術的發(fā)展和文化傳播。中國古人發(fā)展出了領先時代的技術水平。
至暗的時刻
古代技術的先進性并沒能令近代中國走在世界前列,近代科技萌芽首先在歐洲國家萌發(fā)。拜占庭帝國滅亡后,歐洲古典文明的堡壘坍塌,文藝復興、啟蒙運動和工業(yè)革命的浪潮分別席卷歐洲,哥白尼、伽利略、牛頓等人類文明巨匠以火箭般的速度推動著歐洲科學和技術進步。同時期的中國正在經歷內憂外患,并沒有把握住工業(yè)革命的契機,中國的科技已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。
嶄新的開端
當時間來到20世紀中葉,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反動政府,建立新中國,廢除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,中國和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。此后,黨同人民一起,恢復和發(fā)展生產力,發(fā)展教育、國防和科技。
航天技術是一個綜合性工程技術,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綜合表現。1970年,在美蘇太空競賽的背景下,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(wèi)星“東方紅一號”發(fā)射升空,開創(chuàng)了中國航天使的新紀元,使中國的航天水平達到世界前列。此后,中國的航天成就不斷取得新的突破。
偉大的事業(yè)
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,指出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黨的堅強領導下,中國航天事業(yè)踏上了新的征程。
在軌道上建一所房子。1992年,我國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“三步走”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建成空間站是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重要目標。2021年4月,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發(fā)射入軌,并先后完成交會對接、航天員駐留、機械臂等平臺功能測試,以及空間應用項目設備在軌性能檢查等工作,各項功能正常、運行狀態(tài)良好。2021年6月,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入軌狀態(tài)設置,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,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組合體,搭載的三名宇航員先后進入核心艙,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。三名宇航員在空間站工作生活90天后,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,順利將三名宇航員帶回地表。
往返在地月之間。“江畔何人初見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,從古至今,月球就像一面神秘的鏡子,映照著蒼茫大地,引發(fā)人類的無限遐想。為了體現國力,也為了更清楚地認識月球,自冷戰(zhàn)時期開始,美蘇等國競相開展月球探測任務。1970年至1976年間,蘇聯三艘月球探測器共取回300余克月球土壤樣本;1969年至1972年間,美國先后開展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,6艘飛船完成登月,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,共帶回月球土壤樣品約382千克。
2004年,我國正式開始探月工程,2007年到2019年,我國先后四次開展月球探測任務,圓滿完成各項使命。2020年11月24日凌晨,中國文昌航天發(fā)射場上,巨大的轟鳴聲打破夜的寧靜,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,托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劃過夜空,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的第一步。嫦娥五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著陸點區(qū)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;對月球樣品進行系統(tǒng)、長期的實驗室研究。這是中國探月工程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(zhàn),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復雜、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。同年12月,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,在預定區(qū)域安全著陸。
奔赴另一顆行星。今年9月,大西洋東岸的法國巴黎傳來消息,中國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團隊榮獲2022年度“世界航天獎”。其實,自現代天文學崛起之后,人類一直行進在通往火星的道路上。1964年,美國的“水手四號”探測器掠過火星并傳回探測數據。此后的許多年里,美國、前蘇聯、歐洲空天局和印度等國相繼成功向火星發(fā)射探測器,地球人在火星上的角逐日趨激烈。相對而言,我國的火星探測工作起步較晚,2016年,我國正式批復首次火星探測任務,至此,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。
“大鵬一日同風起,扶搖直上九萬里”,2020年7月,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第一顆行星探測器“天文一號”轟鳴升空,踏上去往火星的征程。經過半年多的長途奔襲,終于在2021年2月進入火星環(huán)繞軌道。2021年5月,經過充分的考察與論證之后,登陸器與環(huán)繞器分離,順利在火星表面登陸,“祝融號”火星車緩緩駛出著陸器,中國的探測器第一次在另一顆行星上留下了痕跡。
走出搖籃。“地球是人類的搖籃,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”。萬年、十萬年或者是更遠的以后,假使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滅絕,人類都必須主動或被動的離開這顆曾孕育了萬千生命的溫柔星球。今后,我國還計劃開展其他行星探測任務:天問二號將首先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,再耗費七年時間飛向一顆主帶彗星開展觀測;天問三號會再次飛往火星,完成火星采樣返回任務;天問四號將嘗試一次發(fā)射兩個探測器分別前往木星和天王星。除此之外,載人登火、建設火星科研基地的宏大設想也已形成。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,我國的航天事業(yè)將向著更遼闊的星空不斷前進:生命不息,探索不止;初心不改,未來可期。